刷題知識整理 | 圖(Graph)-2
前言
這裡接續前一篇關於 圖的基本介紹,接著需要來了解在圖中要如何搜尋特定的 vertex,也就是需要知道怎麼走訪圖,主要有三種基本的演算法:
- Breadth-First Search (BFS): 用於有向和無向圖的走訪
- Depth-First Search (DFS):用於有向和無向圖的走訪
- Topological Search: 用於偵測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的偵測。
BFS
以前有介紹過 Tree的 BFS(Level-Order Traversal),Level-Order 會依序造訪不同level的節點,而level 其實就對應到 Graph概念中節點與節點之間的距離(Distance),它其實就代表 root 和 node 之間的距離。 那圖的 BFS又會有哪些差異呢?如果要走訪一個 connected 的無向圖,那可以由任意節點(假設是 vertex(A))出發,另外由於是 connected 的, 因此可以走訪跟 vertex(A)相同connected components的所有節點,並且獲得距離vertex(A)的最短距離,和可走的路徑
演算法介紹
進行 bfs()
之前會需要幾個資料結構來儲存走訪過程中的資料:
- queue:跟 Tree BFS 一樣,用於依序紀錄各層節點
- label:用於紀錄每個節點查找狀態,需要紀錄
找過
,沒找過
,已移除
- distance array:用來記錄各節點距離起點的距離
- predecessor array:用來紀錄每個節點是由是從節點找到,可以用來回溯路徑
Step1 初始化資料結構
首先需要初始化:
- 所有 vertex 都是
沒找到
- 所有 vertex 的距離都設無限大
- 將所有 vertex 的 predecessor 清除(
NULL
或-1
) - 建立一個空的queue
Step2 Push起點
接著
(1) 將起點 push 到 queue 中,這裡選擇起點為 vertex(A)
(2) 將vertex(A) 標注為 已找到
(這裏用灰色表示)
(3) 並且將 distance[A]
設為 0, 設為0就代表這個vertex會是這個connected components 上的起點
(4) predecessor[A]
不變,這樣代表在 BFS結束後,只要 predecessor
值為 null 的節點即為起點
Step3 Search Neighbors
接著需要以 queue 的 front 作為新的搜尋起點 ,新的起點會是 vertex(A),這時需要搜尋 vertex(A) 的鄰居,vertex(A)的 neighbor可以從 Adjacency Matrix或 Adjacency List 中獲得。找到後需要做三件事:
(1)將搜尋到的vertex標注為 已找到
(這裏用灰色表示)
(2) 將搜尋到節點對應的 distance 設為 distance[A]+1
1 | distance[B] = distance[A]+1 = 1 |
(3) 將搜尋到節點的 predecessor 設為 vertex(A)
(4) 按照節點找到的順序,依序push進queue
(5) 將 vertex(A) 移出 Queue
繼續以queue的front當作新的起點搜尋。這時新的起點會是 vertex(B),這時需要搜尋 vertex(B) 的鄰居
Step4 vertex(B) Search Neighbors
(1)將vertex(D), vertex(E)標注為 已找到
(這裏用灰色表示)
(2) 將搜尋到節點對應的 distance 設為 distance[B]+1
1 | distance[D] = distance[B]+1 = 2 |
(3) 將搜尋到節點的 predecessor 設為 vertex(B)
(4) 按照節點找到的順序,依序push進queue
(5) 將 vertex(B) 移出 Queue
由於 vertex(B) 已經被移除了,因此queue的新的front - vertex(C) 會是新的起點。
Step5 vertex(C) Search Neighbors
(1)將vertex(F)標注為 已找到
(這裏用灰色表示)
(2) 將搜尋到節點對應的 distance 設為 distance[C]+1
1 | distance[F] = distance[C]+1 = 2 |
(3) 將搜尋到節點的 predecessor 設為 vertex(C)
(4) 按照節點找到的順序,依序push進queue
(5) 將 vertex(C) 移出 Queue
之後一路重複循環,直到 queue被清空,則完成圖的 BFS 走訪
Following Steps
程式碼實作
1 |
|
輸出結果:
1 | Distance[0]: 0 | Predecessor[0]: -1 |
延伸概念
透過得到的 predecessor
陣列,可以知道由起點開始的節點先後關係,可以畫出一個 predecessor subgraph,通常具有 connected 和 acyclic 的特性,這使得 predecessor subgraph 會是一個以起始點 vertex 為root的一顆tree,這種樹又被稱為 Breadth-First Tree 其中相互連接vertex的edge 又被稱為 Tree Edge
一張圖的 Breadth-First Tree 可能不只一種,因為 Predecessor Array 會是由發現vertex 的先後順序組成,而vertex 發現順序則是會被建構 adjList 的順序所影響,順序不同則建構出的 Breadth-First Tree 也不盡相同。 雖然 Breadth-First Tree 結構不同,最後節點與節點彼此的距離依舊相同。 (使用 vector<vector<int>>
作為鄰接表時,鄰居節點的遍歷順序取決於節點在 vector<int>
中的排列順序(即插入順序))
若 Graph 本身包含多個 connected components,則可能可以畫出 Breadth-First Forest
DFS
先前有介紹過 樹的 DFS,其中一種DFS走訪方式會是 Pre-order Traversal,也就是先拜訪節點,再拜訪其左子樹,再拜訪該root的右子樹, 這種遇到節點先拜訪的特性會是Graph DFS 的核心精神,在 Graph 中,先拜訪節點,再以該節點作為新的搜尋起點,直到有edge相連的 vertex 都被搜尋到 , 另外也如同樹的走訪一樣或者走迷宮一樣,只要 vertex 彼此透過 edge 相連,一條路不同就回到上個 vertex走別條edge相連的路。
DFS 能保證的是,若有Edge 相連,一定能找到 Path,但不能保證 Shortest Path
演算法介紹
進行 dfs()
之前為了方便解釋,會需要以下的資料結構:
- time: dfs 走訪是有先後順序的,這裡可以想成是有個時間軸,N個節點一共會有 2N 個時間點 (每個節點都會有開始跟結束搜尋)
- discover array: 紀錄Vertex被發現的時間點(time),如果 vertex(B) 由 vertex(A) 找到,則 discover[B] = discover[A]+1
- finish array: 如過 vertex(B) 已經完全搜尋過透過有效edge與之相連的所有vertex,則代表從 vertex(B) 為起點的搜尋已經結束,標注為 finish[B]
- visited array: 用來紀錄哪些節點未發現或者已發現在但尚未結束搜尋以及結束等狀態
- predecessor array: 紀錄走訪的 vertex 是由哪個 vertex 發現到的,可以用於回溯路徑
Step0 初始化資料結構
(1) time
為 0
(2) visited array 初始化為0
(3) 所有的 discover, finish array 初始化為0
(4) predecessor array 初始化為 -1 或 null
Step1 ~ Step8 依序拜訪和回溯節點
Step1 - vertex(A) 為起點
(1) vertex(A)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A)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A]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A]=1
) 代表他是 dfs
的起點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A)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觀察到 Adjacency List 中第一個與 vertex(A)相連的節點會是 vertex(B),所以下一個起點會是 vertex(B)
此時無需更新
finish[A]
,因為以 vertex(A) 為起點的搜尋還在進行中,並非所有與 vertex(A)相連的edge都已經搜尋完畢了
Step2 - vertex(B) 為起點
(1) vertex(B)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B)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B]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B]=2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B)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下一個節點會是 vertex(D)
Step3 - vertex(D) 為起點
(1) vertex(D)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D)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D]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D]=3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D)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下一個節點會是 vertex(H)
Step4~5 - vertex(H) 為起點
(1) vertex(H)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H)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H]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H]=4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H)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 vertex(H) 並沒有下一個節點,因此需要退回上一個節點,也就是 vertex(D)
(4) vertex(H)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5)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H]=5
)
Step6 - vertex(D) 為起點
(1) 由於已標注 visited,因此接續搜尋其他相連但尚未 visited 的節點 ,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 vertex(D) 並沒有其他節點相連,因此需要退回上一個節點,也就是 vertex(B)
(4) vertex(D)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5)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D]=6
)
Step7 - vertex(B) 為起點
(1) 由於已標注 visited,因此接續搜尋其他相連但尚未 visited 的節點 ,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 vertex(B) 並沒有其他節點相連,因此需要退回上一個節點,也就是 vertex(A)
(4) vertex(B)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5)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B]=7
)
Step8 - vertex(A) 為起點
(1) 由於已標注 visited,因此接續搜尋其他相連但尚未 visited 的節點 ,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 vertex(A) 下一個相連的節點會是 vertex(C) ,所以下一個起點會是 vertex(C)
Step9 ~ Step16 依序拜訪和回溯節點
Step9 - vertex(C) 為起點
(1) vertex(C)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C)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C]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D]=8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C)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下一個節點會是 vertex(F)
Step10 - vertex(F) 為起點
(1) vertex(F)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F)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F]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F]=9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F)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下一個節點會是 vertex(E)
Step11 - vertex(E) 為起點
(1) vertex(E)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E)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E]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E]=10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E)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vertex(E) 相連的節點都已經拜訪過了,因此需要回到上一個節點 vertex(F)
(4) vertex(E)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5)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E]=11
)
Step12 - vertex(F) 為起點
(1) 由於已標注 visited,因此接續搜尋其他相連但尚未 visited 的節點 ,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 vertex(F) 下一個相連的節點會是 vertex(G) ,所以下一個起點會是 vertex(G)
Step13 - vertex(G) 為起點
(1) vertex(G) 會標注 visited (這裡用綠色表示)
(2) 由於 vertex(G) 被發現,因此需要將 discover[G]
設置為 ++time
(所以這裡 discover[G]=12
)
(3) 接著需要搜尋與 vertex(G) 相連的節點,這裡可以從 Adjacency List 觀察到,vertex(G) 相連的節點都已經拜訪過了,因此需要回到上一個節點 vertex(F)
(4) vertex(E)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5)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G]=13
)
Step14 - vertex(F) 為起點
(1) vertex(F) 相連的節點都已經拜訪過了,因此需要回到上一個節點 vertex(C)
(2) vertex(F)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3)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F]=14
)
Step15 - vertex(C) 為起點
(1) vertex(C) 相連的節點都已經拜訪過了,因此需要回到上一個節點 vertex(A)
(2) vertex(C)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3)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C]=15
)
Step16 - vertex(A) 為起點
(1) vertex(A) 相連的節點都已經拜訪過了,已經是圖的起點
(2) vertex(A) 標注為 finished (這裏用藍色表示)
(3) 更新 finish
為 ++time
(所以這裡 finish[A]=16
)
結束 dfs()
這裡可以將每個 vertex 耗費的 Timestamp展開會是像下面這樣:
可以看出 DFS 一樣會是一種遞迴結構,因此實際上實作也是透過遞迴來實作
程式碼實作
1 |
|
建構樹的方式跟BFS一樣,不同的是這個範例會是有向圖,程式主體由 dfs
以及 dfsVisit
兩個函數所組成。首先可以看到 dfs
, 一開始會按照 num_vertex
大小來去初始化各類變數,分配記憶體位址。並且除了 predecessor
初始化成 -1 之外其餘變數都初始化為 0。接著開始迭代檢查每個節點是否有拜訪過 (if(visit[i]==0)
) 如果是還沒拜訪過的 (就是上面圖中是白色節點的) ,就會以該節點作為起點丟到 dfsVisit
進行拜訪。透過這個迴圈可以確保把 adjList
中的 vertex 都搜尋過一次。
一旦有vertex被發現而且是白色, 便進入 dfsVisit
,此時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更新 visited[vertex]=1
,代表該節點已找到,但以該節點為起點的搜尋還沒結束, 然後更新發現時間 discover[vertex] = ++time
。 以當前 vertex為搜尋起點,接著要去查找跟該節點用edge相連的vertex中,有哪些還是未被搜尋過的 (visited[i]==0
) 所以以當前的節點來進行迭代 for(auto it=adjList[vertex].begin(); it!=adjList[vertex].end(); ++it)
而這裡就會按照 adjList 中節點的建構順序進行查找。一旦有搜尋到尚未拜訪過的節點,就會將當前節點更新為 predecessor
並且會以該節點做為新的搜尋起點,一樣遞迴下去搜尋其他新節點。 一旦已經沒有其他相連的vertex是還沒拜訪過的,就會將當前節點標註為搜尋完成 visited[vertex]=2
這時候還要去更新搜尋完畢的時間 finish[vertex] = ++time
。
輸出結果:
1 | Vertex Discover Finish |
可以觀察到輸出結果與先前演算法介紹中的結果是一樣的
延伸概念
跟 BFS一樣,DFS一樣可以透過 Predecessor 來得到 Predecessor Subgraph,一樣會形成一種樹狀結構,被稱為 Depth-First Tree
另外從結果也能夠得出幾個關於 discover
的特性:
- 若 $discover[X] > discover[Y]$ 且 $finish[X] < finish[Y]$ ,則 vertex(X) 一定會是 vertex(Y) 的 descendant 。 因為這就代表 vertex(X) 比 vertex(Y) 還要晚發現,並且也比較早搜尋完畢。
- 若 $discover[X] < discover[Y]$ 且 $finish[X] > finish[Y]$ ,則 vertex(X) 一定會是 vertex(Y) 的 ancestor。 因為這就代表 vertex(X) 比 vertex(Y) 還要早發現,並且也比較晚搜尋完畢。
參考
https://alrightchiu.github.io/SecondRound/graph-breadth-first-searchbfsguang-du-you-xian-sou-xun.html
https://alrightchiu.github.io/SecondRound/graph-depth-first-searchdfsshen-du-you-xian-sou-xun.html